返回
所在位置: 常山油茶 > 油茶文化
常山油茶介绍
发布时间:2022-06-09 15:39:14

第一节 油茶概况

油茶是常山县主要经济林树种,有700余年的栽培历史。全县有油茶林面积17666.7公顷,占经济林总面积的57.65%,每人平均拥有油茶面积为浙江之最。四分之一以上山区农民的油茶收入占全年总收入的40%以上,油茶是产区林农的重要经济支柱。

常山素以盛产茶油而闻名全国。有“浙西绿色油库之美称,是浙江省名特优经济林重点产区县。据芳村镇上猷阁村宗谱载,常山油茶生产宋末元初已有广泛分布。猷阁村宗谱修于明万历年间,徐璋公之子徐长川载宗谱要求各房裔孙不准在璋公坟山上砍杂木、茶树。后经明、清、民国时期的发展。1981年产籽6085t,是一个高产年。1981年开始,从省、地至县、区的部分干部认为油茶低产、低值,因而放松油茶生产领导。1984年,油茶面积19580hm2,产量达到4248t,林业部以县为单位统计,序列第27位(1988年3757t,序列第23位)。1984年后,一些油茶林地被改种胡柚、柑橘等水果,油茶面积有所下降,1986年仅产1973t。油茶产量不稳定除有大小年之别外,也有其显著的高产与低产的周期性,同时也受其他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1979年,常山县被林业部列为全国油茶基地县。1989年,常山油茶丰产栽培技术获银质奖。1990年1月23日,省长沈祖伦视察常山县油茶、胡柚生产。同年3月,林业部和省林业厅将常山县列为首期“低改”(即低产改造简称)工程项目启动县之一。1994年9月3日,林业部授予常山县第一期油茶低改项目先进县。2001年,常山县荣获“中国油茶之乡”。

第二节 油茶品种、面积、产量

一、品种

油茶品种以普通油茶为主,又称中果型油茶,花两性白色,10月下旬开花,至次年10月初果实成熟。按果实成熟期分寒露,霜降、立冬(籽)三个类型。立冬籽较少,寒露,霜降籽较普遍。60年代,油茶科研所引入广西、湖南、云南、福建及本省的16个物种、8个农家品种,64个优良无性系。1978年进行全县优选,初选1200株,复选330,决选15个优株(油茶科研所9株,县林场6株)。1988年,县油科所科技人员沈清筛选出“202”、“203”、“207”和“66-23”四个优良无性系品种,成为全国品种最多最优的油茶产区县,同时建立国家唯一的油茶基因库,并不断扩大嫁接换冠,提高油茶产量。

二、面积

全县17666.7公顷油茶遍及24个乡镇302个村,占全县村民委员会总数的88.8%。年产茶油10万公斤以上的有芳村、新昌等5个乡镇,万亩以上的油茶乡镇有11个,其中面积在66.6hm2以上的村有107个村。1972年,县委、县革命委员会采取重点扶持,鼓励扩大与新建立油茶基地,每造林0.07hm2(须连片集中在0.66hm2以上)补助1元,连续抚育3年,每年每0.07hm2再补助0.5元。至1983年,全县建油茶基地2126.53hm2。1984年县林业局普查时,全县油茶面积19584.9hm2。1989年普查时为19563.8hm2。占全省10%,占全市(衢州)47.6%。

三、产量

1983年全县油茶籽产量为3692t,占全省产量的1/5,占衢州市总量45.06%。1985年全县油茶籽总产量接近1972年水平,达到6159t。1989年,全县油茶籽产量为5240t,占衢州市总产量的41.6%。2000年全县油茶籽总产5039t。

1978-2002年常山县油茶产量统计

单位:(籽)t

image.png

第三节 油茶低产改造

一、零星低产改造(以下简称“低改”)

油茶低产低值,影响山区农民收入,发展缓慢。县委、县人民政府为改造油茶低产,采取一系列技术,经济等措施,抓油茶荒芜老林的垦复,抓油茶造林,同时对老油茶林进行小片零星“低改”,主要抓抚育、补植,并推行“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抚育。1979-1981年油茶“低改”抚育面积13416.7hm2,补植面积666.7hm2。省林业厅先后拨款28.5万元,实际支付21.9万元。1980-1981年芳村区预植更新劣株油茶65万株。至1983年,全县完成“三保”抚育面积2926.4hm2。在一些地区还采取施肥、人工授粉、引种、嫁接等措施。

1982年底验收油茶抚育面积(部分补植)计3707hm2,其中挖山铲山1441.2hm2,钐山2265.8hm2。对油茶抚育,实行扶持政策。对挖山的,每0.07hm2补助1.6元,钐山的补助0.7元,计补助58379.7元,连同1979年以来省林业厅拨款的共补助27.77万元。

二、规模“低改”

80年代末,油茶生产由传统粗放经营向现代集约经营转变。1990年,常山县列为全省首期油茶低改四个启动县之一。这期油茶低改比较集中连片、面积大、时间长。从1990-1992年,林业部、省林业厅先后投资179万元。1990年2月23日,成立以分管农业副县长卢朝新为组长的县油茶低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林业局内(于1993年9月7日撤销,业务并入林业局),计划“低改”面积2334hm2。“低改”工作在省林业厅指导下,由詹庄国局长组织实施,业务技术由高级工程师叶信海等人负责。至1993年完成“低改”2543.86hm2。内垦复1230.66hm2,施肥2767.13hm2,整枝833.3hm2,嫁接换种20hm2,建立采穗圃13.3hm2

范围:油茶“低改”,除林场、油茶林果所外,农村主要在油茶重点产区的芳村、新昌乡镇。新昌乡计有外輶辂、鄢家、谢家、輶辂、瑶岭、铜山、达塘、蕉坞、下坑坞、葛畈、对坑、新昌、郭塘、吴家村、祝家源、黄塘、下徐、彤坑18个村;在芳村镇计有半坑,岭后殿,桐坂岗、西山、石壁底、大坞篷、芳村、红旗岭、猷阁口、上猷阁、下猷阁、新福、雅塘、洁湖14个村。其他乡镇推广、示范面积不大。

技术措施:①挖垦抚育,在陡坡地段挖垦成等高水平梯级带状,做到保水、保土、保肥。1990年底完成垦复1230.6hm2;挖成竹节状沟达到"三保”计长30万m。至1992年,共完成挖垦1430.6hm2,钐山铲山1133.3hm2。②施肥,至1992年底,共完成747hm2,其中:林场49.2hm2,油茶林果所26.6hm2,农村611.2hm2,其中新昌乡392.9hm2,计8个村(以輶辂,外輶辂、鄢家、谢家4个村最多,共189.8hm2),芳村镇278.3hm2,计8个村(以猷阁口最多计88hm2,下猷阁44.6hm2,大坞篷44.5hm2)。③嫁接,共3万余株,其中新昌乡0.6万株,芳村镇0.3万余株。县林场7.66hm2,油茶林果所6.6hm2。1991-1992年,芽苗嫁接0.47hm2,供油茶“低改”补植所需。④补植,1993年17万余株,1994年21万余株,共38万余株。⑤整枝,共计833.3hm2。⑥其他:大树换接34.6hm2,淘汰换接6.8hm2,套种其他作物46.6hm2,建立采穗圃13.3hm2。油茶“低改”安排投资210万元,其中国家林业部投资105万元,省林业厅投资70万元,县配套资金35万元。项目资金用于水土保持设施60.5万元,综合技术投资32.3万元,施肥46.8万元,高技术投资26.5万元,高接换冠7.7万元,建采穗圃15万元。

三、“低改”前后变化

1990-1992年,3年低改,成效显著,油茶林由黄变绿,生长旺盛,产量和效益提高,增产幅度25%-30%,最高达52%。新昌乡外輶辂村黄樟贵承包油茶1公顷,1989年产油54kg,平均亩产3.5kg,1990年列入低改,1991年平均亩产茶油6.5kg,1992年提高到9.5kg,比低改前平均亩增6kg。油科所308号小班,有油茶1.33公顷,通过新技术改造后,增产幅度更大。1985年嫁接换冠,1988年投产,产量由原来的5.5kg提高到7.85kg,并逐年上升,到1992年亩产上升至23.5kg,且稳产高产,效益显著。低改中,注重挖掘生产潜力,开发立体经营项目,1992年引种太子参,套种26.6公顷,平均每公顷经济收入提高3450余元,给产区林农开辟了一条致富门路。1990-1994年,虽受自然灾害影响,油茶籽增产不显著,但“低改”后,油茶树势恢复快,生长旺盛;抵抗病虫害能力增强;更重要的是使广大油茶产区的农民认识到:经过“低改”,油茶的低产低值是可以改变的,关键在于投入,即资金、劳力、技术的投入。

第四节 油茶生产扶持

成品粮票补助抚育:1976年,对建设油茶“三保”地,每0.07hm2补助成品粮票1.5kg。1979年增加到2.5kg。同时对抚育油茶,每0.07hm2补助2.5kg,并补发1976-1978年的已抚育油茶地,每0.07hm2追补2.5kg。对油茶抚育和新发展除补贴粮票外,还补贴(含奖售)其他劳保用品与生活日用品。

成品粮票补助基地造林:粮食部门对油茶基地补贴粮票1979年每0.07hm2为17.5kg,1980年为25kg。并对油桐、乌桕、毛竹等基地林也实行同样补助。

售油奖其他票证:粮食部门对集体与个人投售茶油,均有奖售生产和生活用品的票证。1962年,每投售50kg茶油,奖棉布(票)5市尺,针织品(票)5市尺,原粮25kg,化肥(票)15kg。1963年,棉布(票)调整为10市尺,并增加食糖(票)0.5kg,香烟(票)5包。1964年化肥(票)调整为10kg,其余相同。1968年粮票调整为69.5kg,化肥(票)照发。1982年取消原粮奖售。

第五节 粮油挂钩

1978年,县革委会对原芳村区6个公社,试行新的粮油挂钩政策,即按人均向国家提供商品油的多少结算挂钩粮,体现多售油多吃粮。1979年,向全县推广。在挂钩结算时,对农民自食油作出规定,凡完不成任务的生产队,农民自食油适当少留,每人每年(下同)以不超过2.5kg为限;完成任务的生产队一般人均留油3.5kg;对人均提供商品油15kg以上的生产队,其人口油以不超过5kg(人均)为限。

1980年,县革委会对茶油收购任务由原556t调整为655t,一定五年不变,按平价,加价(加50%)各半收购。超过任务部分按加价收购。每售油50kg,奖售成品粮50kg,化肥15kg(均指票证,下同),继续执行粮油挂钩。7月,对县林场茶油统购包干,确定1.5万kg。一定五年不变。超过任务部分,也按加价收购。职工人口油由场内自留,国家不供应。1981年改为“倒三七”(平价30%,加价70%)比例价收购。1983年,按国家规定,完成任务后,实行多渠道经营。1985年,改为按合同定购并“倒四六”比例价敞开收购。完成任务后,允许上市。1986年茶油收购任务一定三年(1986-1988)定购,仍按“倒四六”比例价执行(每100kg306元),另加毗邻补差价22元,奖标氮30kg。完成投售任务的,提前兑现挂钩成品粮300kg,凡完成定购任务85%以上的,如数兑现,不到85%,每差1%,扣除农销指标2%。此政策执行至1991年度止。1992年,因粮票停止使用,茶油按市场价收购,粮油自行脱钩。

调整产区粮食供应指标:1974年为1765t,1980年为4800t,1986年为4650t。

从1953年10月,全县实行粮食“三定”起,至1984年,国家安排农村口粮7.49万t(不含奖售粮票补助),每年平均2497t。

上述这些粮食增销数及农村口粮安排数,重点在油茶产区芳村等8个乡镇及经济作物区招贤等6个乡镇,以支持油茶与经济特产发展

第六节 油茶加工

油茶加工经历了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发展的过程,逐步提高油茶系列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林农、加工企业的经济收入。1988—2005年,全县农村小油坊有110处,除新桥乡、芙蓉乡、金源乡极少数木榨油坊保留外,其余均为机榨。在这以前利用茶壳生产糠醛、醋酸钠、茶碱、活性炭等产品获得成功。1970-1971年县塑料化工厂、县林场利用茶壳制糠醛获成功,1979年县林场产糠醛68t。1970-1983年县塑料化工厂利用茶壳生产醋酸钠42t,生产茶碱35.6t。90年代,随着农产品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油茶加工逐步走向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发展。常山县首创以茶油为原料,采用先进工艺设备和科学提炼方法精制纯天然高级烹调山茶油。其中,常发牌高级烹调山茶油,其品质纯净,营养成分可与橄榄油媲美。1994年获华东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1997年被认定为中国绿色食品,同年被评为省优质农产品。1998年,由县榨油厂主持完成60T/Q油茶素工业生产及应用研究,获省科技进步四等奖。以该成果组建的县茶粕综合利用厂,建有浸出、炼油、茶皂素3条生产线。其中炼油、茶皂素两条生产线属国内领先水平。2002年,由浙江东方茶叶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占地3.3万多平方米,年处理万吨茶皂素生产线在“东茶”常山分公司投入生产,其主导产品是东茶牌山茶油、茶皂素、茶粕等,年总产量4725t,产品畅销香港地区和日本、东南亚等地,成为浙江中科植物技术公司的重要生产基地。

第七节 产品销售

品牌

山茶油是常山的特色传统优势农产品之一,以天然无公害绿色食品享誉国内外,其品牌效应也日益显现。至2002年,全县注册山茶油普通商标和证明商标7个。主要商标品牌常发牌于1995年申请注册,是常山首个推出销售山茶油的品牌,由常发粮油食品公司生产的常发牌高级烹调山茶油,1998年被评为浙江省优质农产品称号。东茶牌于2002年申请注册,由浙江东方茶业科技公司常山分公司推出使用,2002年,在省农博会上被评为金奖。山神牌于2002年申请注册,由常山山神油茶开发有限公司打出的品牌商标。1988年,60T/Q油茶皂素工业生产及应用研究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销售

常山山茶油系纯真绿色天然食用油。本地市场销售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历来,常山人素爱食用山茶油,并常常作为请客送礼的首选礼品。山区林农习惯将茶油拌饭当作产妇的最佳补品。如今,越来越被追求健康,讲究生活质量的人群、产妇、高血压、高血脂等“六高一脂族”及糖尿病、心脑血管患者所青睐。在全国各省大中城市均有销售,并已逐步进入浙江华联、家友各大中型超市销售。2000年,新昌乡政府成立浙江省常山县新昌工业总公司,积极为林农服务,率先打造“八面山山茶油”品牌,开拓销售市场,年销售山茶油均在6万余kg。2002年2月8日,常山绿玲珑茶业专业合作社成立,入股农户226个,带动农户600个。2000年,常山绿玲珑茶业专业合作社被衢州市政府认定为衢州市农业龙头企业。进入21世纪,各企业积极打响品牌,开拓销售市场、“东茶”、“常发”两大公司拥有自营产品出口权、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地。东茶油已通过进入欧盟有关认证。

参考:

常山县志(1988-2005)

常山县林业志 丁启才主编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10ISBN 7-5038-1817-4

来源:常山县林业水利局   作者:   编辑:陈俊男
油茶是常山主要经济林树种,有700余年的栽培历史。全县有油茶林面积17666.7公顷,占经济林总面积的57.65%,每人平均拥有油茶面积为浙江之最